河南南阳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内,如今已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辆轮番上岗,俨然是一座AI养猪新高地。
这个肉食产业综合体有21栋现代化楼房猪舍,年出栏生猪210万头,真可谓庞然大物。猪舍外,不光有在复杂路面行进的全地形智能机器人能巡查旁边的环境,无人运猪车还穿梭于猪舍与屠宰场之间。猪舍内,轨道机器人、地面机器人、自动饲喂系统、自动清粪机器人、自动洒水车、自动消毒车等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设备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位于河南南阳牧原集团总部的物联网平台,截至10月7日正在运行的智能装备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为:智能环控设备1713台,智能饲喂1500台、智能巡检538台、智能兽医611台、智能水务1208台、智能消毒1496台、智能电力1646台、智能环保1296台……
“这样的平台未来就是牧原真正的总部,不管牧原总部搬到哪儿,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够正常的看到所有养殖场的各种信息。”牧原集团品牌部工作人员张成诚指着一块物联网平台屏幕和记者说,通过数据的不断收集与管理,可以精细到最小指标,在总部的办公室,可以每时每刻调取一个养殖场的猪只生长状况、健康情况等信息。
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所言,人工智能养猪非简单的定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养猪模式,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贯穿养猪生产的全过程,需要各种知识、技术与工程的跨界融合,才具备开展人工智能养猪技术的实践应用条件。
熊本海说,实现AI养猪,要解决养猪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养猪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猪只个体或群体的精准饲喂技术、养猪机器人技术与养猪精细化管理技术。
业内分析,人工智能养殖研发企业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纯科技公司切入畜牧业,一种是有养殖产业背景的研发企业。但牧原可谓融合了二者,基于对自身猪业养殖科技的需求,创建了智能养殖板块,还积极寻求和业内科技公司合作开发。
对于行业而言,AI养猪自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后正式开启。据了解,2019年数十家科技公司进入养猪行业,至今大多数公司或智能养猪项目已销声匿迹。几年来,一些公司在智能养殖上持续投入了几千万元,但苦于寻找应用场景。AI养猪之路并非坦途,不光是资金、场景的问题,还有算力、算法、设计等随时需要迭代的技术与工艺痛点。
AI养猪场景应用本就是个大难题,就猪场机器人而言,摄像头、轨道安装、行走路径、猪场环境等问题可谓一步一个坎儿,绝非一个通用的产品就能解决一切。对牧原如此庞大的养殖体量而言,要解决的问题可谓呈几何级。
牧原集团副总经理袁合宾说,公司自2012年开始推进信息化,2018年开始做智能化,正是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加快了他们智能化的进程。如果直接从外部科技公司采购智能化设备,一是成本高,二是场景应用可能不符合。以巡检机器人为例,如果是内部开发可能不到1万元,交给外面公司做,他们一开价就是几万、十几万,成本过高,自己开发不光成本低,场景应用更妥当。
2020年至今,行业内外企业仍在探索智能化养殖应用场景,牧原已经满舵前行了。2020年,牧原提出了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养猪等三大智能化概念,同时还上线了物联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2023年又上线了饲料厂智能化系统。
在牧原总部的展示大厅里,各式各样的智能装备应有尽有。虽然很多设备装备在行业内不少企业也分别有开发,但大都是零散和独立的,未成体系。而在牧原,这些零散的智能装备已经集成应用。
集成,就是技术、工艺、装备、算法等在场景中的系统协作。在牧原,以常见的温度传感器为例,单独看就是一个温度计,而在猪场,它需要连接到智能环控器上才能发挥作用,以收集猪舍、猪只等综合温度数据,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基础元数据,为形成综合性的环控、兽医、饲养决策提供依据。
说到科技含量、创新高度,袁合宾表示,智能猪舍可谓是所有智能设备的集大成者。从空气过滤、独立通风系统、环控系统,到智能饲喂,再到巡检机器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成,这才是牧原的创新所在。
2022年,牧原生猪出栏量6,120.1万头,已位居全球第一。这一年,牧原申请各项专利389项,获得专利549项。在智能化板块,牧原的研发人员就多达1,200余人。
为了服务AI养猪,牧原招纳如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海内外顶尖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精英人才,研发方向涵盖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多个专业领域。
为激励创新研发,牧原还将每年6月22日定为养猪节,设立百亿创新项目奖金,对有突出成果的创新带头人及团队给予重奖,目的是激发更多从元点发力的突破者和领头人,推进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助推行业进步。
从2018年至今,短短几年时间,虽然目前牧原的物联网平台还处在基础段位,但起点高。随着慢慢的变多的智能设备研发成功、上线、接入,牧原的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也将会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