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及物联网的概念,但当时由于技术限制,这一概念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十年后,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峰会上正式定义了物联网,将其描述为传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得互联网用户的终端可以延伸至任何的需要实时管理的物品。到了2018年,随着智能物联网概念的提出,物联网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发展迅猛。这就是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简史。
基于物联网的基本理念,海洋物联网是人类在海洋空间构建的万物互联信息网络,是陆地空天物联网技术在广袤立体海洋空间中的具体应用。在由山东省创新战略研究院和大众智库工作室联合举办的“海洋物联网与海洋高水平发展”的海右论道智库沙龙中,清华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中长期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秘书组组长向长生讲:“海洋物联网的突出特点、突出挑战在于其链接的对象为变动不居的广域、跨域海洋空间巨系统(“空、天、地、海、极”)中的稀疏目标。通常由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三个层级结构组成,感知与传输层是海洋物联网的核心底座,应用层是海洋物联网的最终目标和核心价值。”
对于海洋物联网来说,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获取、准确性和实时性。未来的海洋将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有数,彼此间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目前,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设备层面,都使得数据采集的成本过高,因此“珍贵的海洋观测数据”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旦海洋物联网成为现实,珍贵的海洋数据时代或将一去不复返,海洋数据可能变得如同空气和阳光一般免费。物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一场技术和模式的革命,而且基于数据的无限性,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催生出许多难以预料的新产业。
比如,风帆船作为一种传统的航海工具,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可能焕发新的活力。船只能够最终靠传感器实时收集海洋环境数据,如风速、风向、海流速度和流向等信息,并将这一些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来进行分析,进而由控制管理系统自动调整风帆的角度和布局,以最大化风力的利用效率。这样一来,风帆船不仅仅可以更高效地航行,还能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并减少碳排放。在未来的智能海洋世界中,每一艘风帆船也都将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可以自我优化性能,还能与其他船只、港口设施甚至天气预报系统相互连通,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海上交通网络。这样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单条船只的性能,也促进了整个航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还有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人类肉身将逐渐从海洋作业中撤离,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来实施任务。就如,在现在陆地上的智能工厂借助AI和网络技术,仅需4位工作人员配合70台机器人即可达到原本需要600名员工的工作量。机器人负责监控生产线和控制面板,能确定保证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向长生设想了一个场景:“物联网时代,只需在家轻点鼠标,生产力便能随之而来;轻点鼠标,海底的智能网箱的渔获便能自动运送到办公室。”
谈及物联网世界和智能海洋新时代,向长生认为,最终决定优劣的重点是算法,而算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人类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源于那些既理解海洋又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灵感迸发。“山东在发展海洋物联网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这里聚集了全国最多的海洋人才,他们可以深刻地理解海洋并且对海洋行业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知,山东将能引领国家海洋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未来的智能海洋新时代,必将大有可为。”